阿莲百科
手机版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实时讯息 >

支招家长如何成为孩子的“情绪助攻手”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12 16:36:00    

随着中高考进入最后冲刺阶段,考生们正紧锣密鼓地备战,而家长们的情绪也随着倒计时牌的翻动愈发紧绷。如何在关键时期为孩子提供有效的情绪支持,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。近日,记者采访多位教育专家、心理医生及资深教师,为家长梳理出一份科学、实用的“情绪助攻指南”。

“考前家长最需要避免的,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。”我市知名心理咨询师王敏表示,部分家长因过度关注成绩,频繁询问复习进度或强调“考不好会影响一生”,反而会加剧孩子的心理负担。她建议,家长需先调整自身状态,用稳定的情绪传递安全感,“比如用‘我相信你尽力了’代替‘你一定要考上重点’,用倾听和拥抱代替反复叮嘱。家长的理解让孩子学会自我接纳,这才是持久的内驱力。”王敏表示。

营养均衡的饮食、规律的作息是备考的基础,但专家提醒,后勤支持需避免“过度服务”。我市多所高中校医表示,突然改变饮食习惯或盲目进补可能引发肠胃不适,“可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,但无需每日大鱼大肉”。此外,不少家长为营造“绝对安静”环境而刻意压低声音说话、禁止家人正常活动,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压抑。心理教师魏老师建议:“保持家庭生活常态,偶尔的笑声、电视声能缓解紧张氛围。若孩子需要独处,尊重其空间即可。”

“考前沟通的质量比频率更重要。”数据显示,超过60%的考生反感家长每天追问“复习得怎么样”,更希望听到“累了就休息会儿”等减压话语。因此,我市在校老师们总结出三个沟通原则:多观察少追问、多共情少评价、多鼓励少比较。家长李女士表示,自己现在将以往的“今天刷了几套题”改为睡前给孩子递一杯温牛奶、轻拍肩膀说“早点睡”,孩子逐渐能主动倾诉压力。

我市各校的心理老师们则表示,家长要避免“好心办坏事”的行为,比如过度比较,反复提及“别人家孩子”的复习进度或成绩;牺牲式付出,辞职陪读、全天候“盯梢”,让孩子产生负罪感;干预学习计划,盲目购买教辅、私自联系老师打探排名;渲染考试悲壮感,召集全家送考、穿戴“旗开得胜”服饰,无形中增加仪式压力。老师们强调:“中高考不仅是知识的检验,更是心理素质的历练。家长的角色应是‘陪伴者’而非‘监督者’,帮助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应考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实力。”

记者了解到,随着考试临近,我市多所学校都开通了家长心理辅导热线,并通过线上讲座普及减压技巧。

全媒体记者 沈璐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