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服霓裳青春跃动,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云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
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5-04-10 09:00:00

华服霓裳 青春跃动
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
(2025年04月09日 第 07 版)
“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”服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。近年来“国潮”兴起,“新中式”穿搭、汉服等走红,以华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。
3月28日至4月1日,共青团中央在云南昆明举办2025年“中国华服周·云上霓裳”系列活动,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,尤其在青年人中引发热烈反响。据统计,现场参与的中外青年超40万人。
多彩活动打造视听盛宴
“桑叶青,蚕成茧,抽丝线,织绢绵……”稚嫩的童声细数着《制衣谱》,灯光如星河般洒落,一套套精美的传统服饰轮番登场。
这是在昆明市呈贡区云南广播电视台一号演播厅举行的“中国华服周·云上霓裳”系列活动之一——“华服韵典”。演出分为“霓裳绘世”“千叠云枢”“兰韵薪传”“重黎未央”4个篇章,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形式,生动呈现了中华服饰的千年演变、民族服饰的绚丽多姿、童声传唱的诗意画面以及戏曲与舞蹈交融的艺术魅力。

“中国华服周·云上霓裳”系列活动中,青年身穿不同制式的华服进行巡演。本文图片均由共青团云南省委宣传部提供
云南民族大学学生王舒瑾被美轮美奂的场景深深吸引。“看完演出,我第一感受是震撼与激动。”王舒瑾说,自己平日里对中国传统服饰兴趣浓厚,却了解有限,这场演出让她收获了不少知识,也对传统服饰有了更深的感悟,比如“华服韵典”中的节目《华夏衣冠》,将各朝代的华服穿插其间,同时融入胡旋舞等元素,非常精彩。
“华服韵典”导演沙呷阿曳介绍,整场演出选用近400套服装,在服饰细节上精雕细琢,力求活化服饰内涵。“比如在《华夏衣冠》中,我们让唐代仕女身着齐胸襦裙、轻摇小扇,尽显婀娜;再如展示明制华服时,团队选择一比一复刻明永乐三年的皇后常服,包括黄色大衫和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。”
共青团云南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本次活动环节丰富,涵盖华服韵典、华服巡演、非遗工坊、专题讲座、留学生体验活动等内容。华服巡演设置了4个方阵,共展示50套华服,同时搭配不同朝代礼仪表演,希望以服饰为切口,展示“以衣彰礼”的传统,呼应中华文明“以文化人”的东方智慧。
丰富形式解锁文化密码
“这次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体验太难忘了。”同样被华服魅力折服的,还有在昆明市官渡区观看华服巡演的昆明城市学院学生刘子旭,“官渡古镇青瓦白墙,本就满是‘古风’氛围,华服巡演队伍一出现,感觉就像穿越了时空。”
刘子旭此次前来,是为帮朋友查姗余拍摄巡演照片。查姗余位于华服巡演的明朝方阵,她身着竖领对襟袄和马面裙,边走边表演万福礼:“双手压右衽,屈膝微蹲。走路时要脚跟着地,脚步轻移,脚尖踢起裙摆,这样才能走出‘步步生莲’的韵味。”
此次华服巡演共7场,在官渡古镇、翠湖公园、西山风景区、滇池栈道等热门景区进行。在春意盎然的古典园林,在古色古香的官渡古镇,在层峦叠翠的湖山胜境,在湖光潋滟的生态廊道,身着华服的青年,用一场场流动演出,将传统韵味与青春活力完美融合,引得中外游客纷纷驻足。
“我印象特别深刻,在官渡古镇,演出结束后许多人跟我们合照,还有外国友人问能不能穿这条裙子。”巡演结束后,查姗余还为观众作马面裙知识讲解,随后带着大家来到巡演路线上的“非遗工坊”。
在官渡古镇,2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站点,为市民游客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。展示区琳琅满目的华服与民族服饰令人目不暇接:汉制、晋制、唐制、宋制、明制等华服精美绝伦,彝族、哈尼族、白族、傣族等民族服饰工艺精湛、特色鲜明。在体验区,乌铜走银如月光流淌,掐丝珐琅色彩斑斓,云子晶莹剔透,建水紫陶古朴厚重,无不体现出云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。互动区更是热闹,青年们踊跃参与咖啡品鉴、哈尼烤茶、捏面人等活动,争相“打卡”留念。
“我跟朋友们一起制作了刺绣云肩,还参与了‘飞花令’等游戏,留下美好的回忆,感到自己的文化基因好像被激活了。”查姗余说。
在云南师范大学还有一场关于陶瓷与非遗文化的讲座,吸引了200多名学生参与。“学生们意识到,文化藏在生活点滴中,每个人都可以是文化火种的接力者。”云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郑伟俊表示。
青年共担文化传承使命
观看完表演后,王舒瑾准备加入学校的汉服社,进一步探索传统服饰的深刻内涵。在云南民族大学,华服试穿、茶道体验等活动也让国际青年亲身感受“穿在身上的史诗”。一位留学生表示:“穿上马面裙时,仿佛触摸到了中国千年的山河画卷。”
青年人不仅是观众,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、传播者。查姗余是昆明城市学院汉服社的成员之一,和她一样,汉服社的许多社员都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。
“平日我们也会组织打磨簪花、文化快闪等活动,这次华服周让我们的努力被更多人看见。”查姗余说。此次华服周,她也学到了不少新知识,比如明制马面裙褶设计兼顾了美观与实用,既保持端庄又便于行动,“这让我感到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束之高阁的老古董,而是流动的生活智慧”。

在非遗体验站点展示的彝绣、唐韵茶菓等文化产品。本文图片均由共青团云南省委宣传部提供
此次华服周上,昆明城市学院带来了一场融合民乐与电子音乐的表演,令人耳目一新。排鼓与架子鼓、古筝与键盘、月琴与吉他对奏共鸣,仿佛穿越古今的对话。“我们学校共派出青年教师和学生150余名参与华服周,在15天之内边学习传统服饰的相关知识边排练,大家对服饰代表的中华文化理解更深了。”昆明城市学院团委书记李正雄介绍。
云南艺术学院服装设计系教师范佳同样为青年人的创造力感到骄傲。“我们团队带来22套融合民族特色、非遗技艺和时尚元素的创意时装,都是学生们自己设计的。”范佳说,华服在青年人中的流行,不仅是一种时尚潮流,更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。
在“华服韵典”演出中,范佳团队带来的时装秀在悠扬的鼓乐声中开场。其中一套名为“孜莫格尼”(彝语意为“吉祥如意健康美”)的时装,以现代牛津布为面料,同时包含立领、斜襟等中式服装元素和彝族的云纹、太阳纹等图案。
“在指导学生设计的过程中,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,以及中国元素为他们带来的灵感。在设计上,我们的传统并未过时。”范佳说,现在的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让服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传统与现代的桥梁。
来源:人民日报客户端(张驰)
编辑:肖金兰
相关文章
- 04-11 灞桥区黄河锦绣小学:缅怀革命先烈 赓续红色血脉
- 04-11 第19届旅发大会精彩“点赞”丨良业科技集团董事长刘建军在数字光影中致敬西游经典
- 04-11 延安市人大开展《延安市安塞腰鼓保护传承发展条例》立法调研 助力安塞腰鼓活态传承
- 04-11 陕西实施重点文旅产业补链延链强链行动
- 04-10 华服霓裳青春跃动,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云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
- 04-10 河南博物院:“为一座馆赴一座城”
- 04-09 端午未至,厦门市场粽子抢“鲜”上市
- 04-09 “针”功夫:“一刀”变“一针”
- 04-09 读创今日荐书 | 为什么多数创新都是“睡美人”?
- 04-09 今年“5·19中国旅游日”活动主题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