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年后发布重磅产品!苹果又开始“画大饼”了
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5-04-09 09:50:00

进入4月,国产安卓手机迎来新一轮交战,从小米15 Ultra发布开始,各家的“超大杯”旗舰,都已经箭在弦上,时隔半年,安卓厂商就纷纷拿出新技术、新想法,并且通过疯狂堆料,冲击高端。
过去一直稳坐高端市场的苹果,似乎也沉不住气了,这两年,开始疯狂爆料新机的有关信息,除了将在下半年发布的iPhone 17以外,更加令人关注的,则是一款所谓的“20周年重磅机型”,然而,这一爆料的时间,却已经指向2027年。
彭博社记者古尔曼在其《Power On》专栏中披露:苹果正在为iPhone 20周年纪念款做准备,这将是一次“真正的大改款”,一场堪比iPhone X级别的外观与体验重构。而它的预计发布时间,是三年后的2027年。
爆料一出,引发科技圈热议。但在钛媒体APP看来,这更像是一次苹果式的“画饼营销”,既然当下没什么能拿出手,苹果只能开始讲未来的故事。
十年一改款,苹果为何开始“自曝”?
回顾iPhone的发展史,每隔数年便会迎来一次被称为“设计大年”的革新时刻,而这类改变往往是重构级别的。
2010年,iPhone 4首次采用玻璃机身+金属中框结构,彻底改变了智能手机的工业设计标准;2014年的iPhone 6则引入更大尺寸的屏幕与圆润边框,成为首款“主流大屏”iPhone,销量达到历史峰值;而2017年的iPhone X则取消了Home键,配合Face ID与全面屏设计,开启了新一轮设计范式。
从iPhone X至今,已经过去七年。

期间,虽然苹果推出了“刘海屏”“灵动岛”甚至在2023年更换为USB-C接口,但整体上仍是微调迭代。工业设计的创新感不断减弱,消费者对iPhone“换色不换壳”的感知逐年增强。这时爆出“2027年真正大改款”的消息,未免令人怀疑其用意。
古尔曼的描述语焉不详,只说“已有早期设计原型”,但并无明确规格。这种提前三年抛出的“空中大饼”,某种程度上更像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,而非面向用户的诚意预告。在Vision Pro尚未破圈、AI战略依然模糊的节点上,苹果或许更需要用一个遥远的“终极形态”来缓解当下投资者对苹果未来增长潜力的焦虑。
苹果的失败案例:Vision Pro首当其冲
不过,苹果并不是第一次这样“提前多年讲未来”。Vision Pro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从2021年起,这款头显设备的存在就被多方证实。2023年WWDC上,苹果终于首次对外发布Vision Pro,并称之为“空间计算的起点”。
苹果当时抛出了很多“未来概念”或者“未来技术”:重新定义屏幕、沉浸式场景、多任务窗口、眼动控制、人机交互新范式……这场发布会被认为是“自iPhone之后最重要的一次新品发布”。
鉴于苹果此前在iPhone、Mac、AirPods等产品上取得的成功,很多公司也对苹果提出的MR设备开始趋之若鹜,Meta第一时间把VR介绍替换成了MR,国内不少企业也都准备重资投入MR设备市场。
然而,苹果Vision Pro的上市时间被一再推迟,从“年底开售”变为2024年初,直到真正上架,消费者才开始感受到这款产品带来的现实落差。
苹果Vision Pro定价高达3499美元,而由“黄牛”带进国内销售的首批产品,单台售价甚至炒到过80000元以上。同时,由于初期仅开放美国地区发售,也极大地影响了其市场表现。

在体验端,苹果Vision Pro佩戴沉重、生态薄弱、续航较差、眼镜适配受限、使用场景模糊等问题也接踵而至。这就导致主流用户几乎无感,科技圈内部的“自来水”也迅速哑火。根据多家媒体报道,Vision Pro的预售量远不及AirPods、Apple Watch同期首发,发售不久即传出“二代产品暂停开发”的内部消息。
这是一次典型的“画饼失败”。它不是因为产品完全无能,而是因为苹果对节奏的控制、生态的准备、价格的策略、用户的教育,全都没能形成合力。Vision Pro 告诉我们一个现实:即便是苹果,在没有准备好的前提下提前开口,也可能跌下神坛。
有趣的是,近期又有媒体开始对Vision Pro 2进行宣传,苹果似乎并没有放弃这部分市场,但用户会买单吗?大概率还是不会,消费级VR产品的出现已经超过10年时间,但除了Meta以外,目前尚未有成功的案例,Meta产品的销量也无法与主流消费电子产品相提并论。
急于为“缺乏创新”寻找遮羞布
除了遥不可及的“重磅新品”,对于即将到来的下半年新机,古尔曼也对用户预期打起了“预防针”,他表示,iPhone 17 Pro整体外观与iPhone 16 Pro相比变化不大,同步登场的还有更薄的iPhone 17 Air,iPhone 17 Pro系列的主要变化将发生在背部相机区域。
根据网上流出的渲染图爆料,iPhone 17 Pro背面上方的相机模组将变得更大,依然保留三摄排列,但这次三颗镜头将整合在一整块横跨机身宽度的新面板中。
苹果所谓的新形态产品值得期待吗?笔者持怀疑态度,当前,从硬件层面来看,屏幕、摄像头、电池几乎所有与智能手机相关的核心硬件,早已进入成熟期。近年安卓厂商虽仍在参数上激进竞争,但用户的兴趣点早已从“换手机”转向“换生态”。

以当前的产业趋势来看,所谓“大改款”可能将围绕几个方向展开,例如,工业设计层面与产品结构上的调整,像是引入折叠屏或者新的产品形态,以及其他一些结构上的微创新,像是取消屏幕上的“灵动岛”物理结构,走向真正的全面屏形态。
其他的创新方面,新一代AI芯片或将实现设备级别的深度协同,使iPhone具备更强的实时感知与计算能力;同时,AR技术或空间计算能力也可能被进一步整合进主力机型,推动交互方式从二维走向三维。更进一步,iPhone或许将与Vision Pro等头显设备形成混合式体验闭环,构建新的多终端协同生态。
但问题是,这些技术方向目前都处于探索或验证阶段,即使有突破,也需要逐步落地,难以一蹴而就。苹果若真要以“20周年”为节点实现这些变革,显然需要从现在就开始显露出节奏和路径,而不是仅靠一句模糊承诺来维系市场的耐心。
根据IDC的数据,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连续三年出货量下滑,用户换机周期拉长至39个月以上。2024年iPhone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降超过20%,而Vision Pro虽然一度登上头条,但至今未能对消费端形成持续拉动。
更令外界意外的是,在生成式AI引发安卓阵营集体变阵的背景下,苹果至今未推出面向C端的AI能力部署策略。无论是Siri的智能化升级,还是iOS系统与AI模型的整合,仍然停留在传闻阶段。
在这种背景下,提前亮出一个“20周年纪念大改款”的信号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这不仅是面向用户的内容,更是面向市场、面向股东的“麻醉针”,苹果要给人创造一种印象:苹果的创新池仍未见底,能够扭转市场表现的产品仍在路上。(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| 邓剑云 编辑|钟毅)
相关文章
- 04-15 小众行业也不该成为“黄牛”的狂欢场
- 04-15 我乐家居20周年,野心终于藏不住了?
- 04-15 消博会看龙江|50余家龙江优质企业参展消博会
- 04-14 日本米价连续14周创新高
- 04-14 2025Q1海外微短剧报告:收入超24亿,下载2.59 亿次,翻译剧超半数
- 04-14 日发运量最高突破5000吨!甘肃瓮福公司用“硬核数据”护航春耕
- 04-14 创指高开1.44% 苹果概念股集体大涨
- 04-14 “未来太空车”不到40克 福州中学生作品科技感满满
- 04-14 中金公司:短期情绪宣泄到位,现在是“抄底”的好时机吗?
- 04-13 “半导体”超级黑马,北京电控并购重组首选目标,高管变更,坐等起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