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莲百科
手机版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实时讯息 >

文化中国行|一个人的博物馆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18 09:21:00    

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五岔路口,在一栋不起眼的民居当中,隐藏着一个入口。59岁的皮天然轻车熟路地掏出一大串钥匙,准确无误地用其中一把打开卷帘门。一瞬间,仿佛时光倒流——沉甸甸的犁头、泛黄的账册、静静走动的旧挂钟,还有木雕上的斑驳刀痕……这里是皮天然一个人打造起来的博物馆。

他用38年收集了3.5万件老物件,并将它们妥帖安放在1900平方米的空间里,取名“五岔民俗博物馆”。没有高薪赞助,没有专业团队,他一人收集、一人整理、一人讲解、一人守候。

他的想法很简单:用这座博物馆留住匆匆的时光。

“收破烂的”坚持收了38年

被问到为什么会收集这么多物件,他笑着脱口而出,“其实就是喜欢呗!”

皮天然的收藏之路始于1987年。那年他中专毕业,成为珞璜镇农技站的一名农技员,走村入户推广新型农业技术。一次下乡途中,他在农户院子角落里看见一个破旧的石缸——缸身爬满青苔,却掩饰不了缸沿精致的祥云纹石雕。这个年轻人怔住了:“它仿佛藏着岁月的秘密……”那一刻,他第一次意识到,这些被遗弃的老物件,其实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。

从那天起,皮天然像是被某种力量牵引着,开始有意“捡拾”遗落在时光缝隙中的“碎屑”。

只要目光所及之处,看上的,就礼貌地上前询问老乡卖不卖。很多时候,对方都会一挥手,“这物件你也瞧得上啊,拿去吧!”他的业余时间全部花在了走街串巷上,用微薄的薪水购置旧物,为了搬运方便还买了一辆二手车,跑遍江津大大小小的乡村,然后又往外面跑,荣昌、璧山,最远去到了云南——休假时也不忘到处寻找“有意思”的玩意儿。

他收集的物件很普通,很多每家每户都有。在别人眼中是“破烂”,在他眼里却是文化的骨骼,是乡愁的载体。

“这是农民上山挑担的背夹;这是新娘出嫁时的嫁妆抬合;这是灌溉千亩良田的手摇龙骨水车……”他对每一件藏品都如数家珍。

从“藏在闺中”到“开放于众”

随着藏品日渐增多,家里堆不下了,皮天然也想跟更多人分享他的收藏。2019年,跟家人商量后,他变卖了父母留下的房产,妻子也将多年积蓄悉数拿出,购置沿街门面,历时数月改造、整理、布置成展厅与库房。

没有金碧辉煌的展柜,也没有价值连城的文物,但“五岔民俗博物馆”的每一个角落,都流淌着时间的深意。陶瓷、木雕、农具、钟表、种子、昆虫标本……3.5万件藏品被分为农耕文化、雕刻艺术、民俗生活等五大展区,静静地讲述着过去的生活——质朴、辛劳、又饱含希望。

在钟表类藏品里,放满成百上千块各样式各年代的手表。有励志的“戒烟表”——表盘上有“吸烟有害健康”“你一定能戒烟”等字眼,提醒主人坚持戒烟;有印着两人名字和心形图案的情侣定制表,“我将它们收藏在这里,这一段爱情故事就不会被遗忘……”

皮天然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喜欢的宝贝——去参加别人的婚宴,席间摆有海虾的外壳作为虾肉的装饰,他甚是喜欢。跟同桌的人解释后,开心地将壳收入囊中,带回洗净、晒干、消毒,成为了柜中的虾类标本。

皮天然的这份执念也感染了周围的人。有村民主动将家中老物捐赠出来,有人送来祖父的升斗,有人带来儿时用过的算盘,还有人悄悄塞来一张泛黄的结婚照,跟他说:“老皮,没想到你真的还弄出来了个博物馆。把它留在这里,比压在我抽屉底下有意义。”

就这样,一个人的坚守逐渐演变为了众人参与的文化抢救行动。

一口乡音,讲述一城记忆

皮天然也成了这座博物馆唯一的讲解员。他不擅华丽辞藻,只用最质朴的乡音,将每件藏品“唤醒”。他讲水车的原理,也讲曾经旱年如何靠它抗旱;讲抬盒的样式,也讲那时新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。他的讲解没有套路,却能把人立即带回过去的时代。

“文化不该只是陈列,它应该被理解,被传承。”这个不太像博物馆的博物馆从不售票,只需登记身份证,便可自由参观。每年,约有5000人次踏入这片时光秘境——有的是慕名而来的文化学者,有的是带着孩子来“补课”的年轻家长,甚至还有从外省赶来的老藏友。

他还亲手打造了农耕教育区,结合自己农技员的身份,开展“文物+农科”教学。孩子们在这里摸一摸旧农具,看看昆虫标本,亲手种下玉米、拔一把菜苗,才明白:米饭不是从超市“长”出来的,粮食背后,还有着沉甸甸的劳动与智慧。

有人曾开出十万元,想买他收藏的一对紫檀宫灯,皮天然却婉拒了:“当钱进来了,乡愁就淡了。”他不愿用老物件换来金钱,却毫不吝啬地将它们借给学校、展览、研究机构使用,哪怕自己承担运费。

也从不主动宣传,博物馆的名气,全靠游客一传十、十传百,更以年均5000余人次的参观量、180余场农耕实践课、30余次寒暑期研学活动的记录,成为当地文化新地标。

如今,“五岔民俗博物馆”已被重庆市文化旅游委、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联合认定为“乡村旅游示范点”。江津区夏坝镇政府也将其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的一部分,挂牌文化馆分馆,将给予资金支持,让它能面向更多群众开放。

一生做好一件事

当被问及馆内的“镇馆之宝”时,皮天然笑笑,“我这里没有镇馆之宝。每一件藏品,在每家每户可能都能见得到,算不上多珍贵,但每一件又都是我的宝贝,全世界独此一件。”

收集这么多物件花了多少钱?面对这个问题,皮天然又是轻描淡写一句,“没花多少钱,我收东西很佛系,都便宜得很!”

然而记者从他的同事处打听到,皮天然平时节衣缩食,省下的钱全部用于收购老物件,为此投入不菲,一家人数十年的全部积蓄都在这座博物馆里了。

从收藏第一件物件到现在,小皮变成了“老皮”,白发悄然爬上鬓角,背影却依旧挺直。他只要一有空,依然会去乡间“拾遗”,会来自己的博物馆里打扫。

他用近半生的坚守,向世人证明,文化的根,并不只生长在宏伟的殿堂里,也藏在每一个愿意低头拾起旧物的人手中,藏在一方小镇、一间旧屋,和一个叫皮天然的农技员心中。

在他一个人的博物馆里,藏着千万人的记忆,也藏着中国乡村最深沉的情感与温度。

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邹飞 图/视频 视频编辑 李贵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