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莲百科
手机版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实时讯息 >

一个远离内耗的心理学方法:学会“课题分离”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16 09:05:00    

受访专家: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、高级心理教师 曹大刚

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卞磊

“做好课题分离,可以很好地帮我们转化痛苦”“真正的课题分离,是带着温度的责任切割”……不知从何时开始,“课题分离”这个专业心理学概念,变成了很多网络博主常挂嘴边的一个词,每当遇到人际矛盾、情绪问题时都会提及。“课题分离”是什么,为什么处理人际矛盾、应对坏情绪时会用到?

课题分离,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提出的概念。他认为,生活中存在的一切人际关系矛盾,都源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,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。要想解决矛盾和问题,就要一分为二来看待。一部分是自己需面对和解决的,和自身行为态度有关,是自己的责任,另一部分则属于他人。他人的课题个人无法左右,不该因他人而内耗,只需专注自己应该负责的部分。

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、高级心理教师曹大刚在接受“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”记者采访时表示,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课题分离。

一是边界感。即“不干涉他人,或者我不被干涉”。每个人都应对自我、他者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觉察,知道自己是谁,了解自身能力范围及处理事情的方法,能辨别周边事物对自己的影响,不会因周围的干扰声而顺从或迷失。

二是掌控感。比如在工作中,应更专注自己的工作内容,让自己游刃有余,从而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。

三是抛离不可控、能力或责任之外的事情。因为这些事情往往会带来不确定性和负面能量,让人背负额外的压力,感到无助或焦虑。

曹大刚举例解释:“比如很多长辈爱催婚,但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来看,年轻人有自己的婚恋观,长辈催婚的行为就是干涉了他人的课题,肯定会产生问题和矛盾。”

曹大刚说,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用课题分离的方式来解决一些问题、处理负面情绪。第一,明确权责界限。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,当无法承担额外任务时,应明确告知对方。因为承担太多任务一方面会使自己的压力过载,另一方面他人也可能不理解你的付出,认为你的努力和付出轻而易举。同时,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,比如隐私等,太过越界会让双方不快。第二,合理共情。共情太过不仅会消耗自己,对他人来说可能也是无用、廉价的,甚至会招来反感。第三,学会拒绝,减少会让自己感到内耗的事情。曹大刚表示,“当你学会了课题分离就会发现,幸福应该由自己定义,并去体会和觉察,而不是让渡自己的课题,让他人去定义或赋予,这是追求幸福的一大诀窍。”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