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莲百科
手机版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实时讯息 >

宜城:从传奇,到崛起一座新城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09 09:58:00    

驸马庄,原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,充满传奇;现如今,这里崛起一座新城。

“驸马庄位于镇江城南郊,现属丹徒区宜城街道,它既是方位地名,也是片区名称。”家住金色阳光、原驸马庄村民谢先生说,在许多镇江人的地理概念上,这里一大片有 “谢姓” 村民的地域,都叫驸马庄。

民国时,驸马庄有祠堂、有照壁、有庙宇等。谢先生介绍,后来人口越来越多,居民纷纷外迁,丹阳、金坛、溧阳、句容都有谢姓后人。1958年时,这里建立畜牧农场,驸马庄为第五大队;七十年代,“驸马庄” 改为勤丰大队。1981年,恢复原名。

为何叫驸马庄?谢先生娓娓道来:乾隆下江南到镇江南郊游玩时,认了一个姓谢村姑做干女儿,于是谢姓居住的地方就被称为“驸马庄”。

也有村民认为,“驸马庄”地名来历更早:1980年,国务院组织地名调查,有谢氏村民把自家收藏的族谱拿到市地名普查办。大家看后,才知道南宋的时候,谢姓族人谢深甫担任宰相,他的儿子谢廷宠“才貌超群,文武足备”,孝宗时期考中状元。之后光宗选谢廷宠为婿,封为驸马都尉,生育两子一女。理宗接位后,其女被诏入宫,不久册立为正宫皇后。这时,谢廷宠由光宗的驸马,又成了理宗皇帝的国丈。他的大儿子谢士贤,被封为骁尉大将军,驻守镇江;二儿子谢士宾,封右军司马,镇守丹阳。这便是驸马庄地名的由来。

而从地方志和“谢氏族谱”中,还可以了解到,谢廷宠的驸马府,原建在镇江城内的阳彭山,在宋元战争中,被攻入镇江的元军放火烧毁。谢氏族人避难移至乡村,把驸马庄改成 “白马庄”。从这个地名的改动,可以确定谢氏原来就居南郊长山脚下。

但对镇江地名颇有研究的李先生认为,驸马庄的地名可以追溯到东晋。李先生出版了《镇江古街巷地名掌故》一书,其中记载了有关驸马庄的故事:谢氏中谢安在他的兄弟里面排行第三,父亲谢裒任丹阳尹,在谢安发迹前后,谢氏族人中有多人在扬州、真州、广陵、丹阳做官。

“造就谢安盛名的是‘北府兵’,北府兵其实就是镇江兵。”李先生说,镇江古称北府,北府兵的建立、发展、壮大是镇江人的骄傲,组建这支神奇部队的重要将领是谢玄,他是谢安的侄子,这支8万人的军队,打败了前秦50万大军,这就是著名的“ 淝水之战”。谢安闻知北府兵大捷“折屐齿”,让镇江人津津乐道。

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,并给后人留下有意义的历史掌故和历史遗迹,以及投鞭断流、草木皆兵、风声鹤唳、东山再起、以少胜多、影影绰绰、踉踉跄跄等成语。这些成语或多或少都与镇江有关联。李先生认为,考证驸马庄的地名来历、含义,还需要放眼驸马庄周边的一些地名,如刘脉湾、回龙桥、檀山、诈输岗、北府路、檀山路等。这些人文地理告诉世人,1600多年前谢氏家族、刘裕、檀道济、刘牢子、北府兵都是东晋时代在这里留下的痕迹。“如果把驸马庄仅仅看成南宋时期一个驸马的故事,就显得有些单薄了,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,不能简单地对待。”

传奇的驸马庄,在上20世纪90年代迎来大发展:一份人大议案,表达了丹徒人建城的梦想。在选址上,先后有“西麓方案”、官塘、大港、高资、三山等方案。经过实地考察和听取意见后,最终确定为“驸马方案”。当时的丹徒县委、县政府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机遇,果断决策,高起点规划,建设“生态型,花园式、现代化”的丹徒新区。1998年开工建设,2000年2月,成立了丹徒新区管委会,统一负责新区的建设和管理。2007年7月,丹徒新区更名为“丹徒新城”,2011年7月成立 “宜城街道办事处”。这座新城的建设向全方位、立体化发展,驶上了快车道。

如今,14万多人口迅速集聚,5700余家法人单位“择枝而栖”,“城市商圈”生机勃勃、“高校园区”深耕产学研沃土,“宜之家”织就民生服务网,农文旅融合点亮文化底色,年均百余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……一座充满魅力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宜城,在沪宁线上崛起。

产城融合激活发展动能

走进宜城街道6万平方米的宝龙广场,品牌首店与本土商户相映成趣,智慧化消费场景与沉浸式体验空间深度融合,宜城科创园等新兴业态健康发展,长山国际航空飞行营地、腾旅极光酒店等项目先后投产运营。目前街道聚集各类法人、产业活动单位5700余家,个体工商户1.4万余户,三大城市综合体与专业孵化载体构筑起立体化产业生态。这处城市商业新地标的繁荣,服务业收入连续三年持续增长,正是街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。

在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,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新增长极。十里长山·漫花岭亲子美学乐园2024年国庆试运营后,成为了宜城节假日和周末沉浸式亲子遛娃文旅打卡的新场地。槐荫七夕文化节等品牌活动与常态化乡村旅游形成互补,2025年2月12日,总投资7000万元的乡村振兴项目集中签约,进一步激活街道农文旅发展引擎,实现“美丽风景”向“文旅经济”的转化。

立体交通织就城市脉络

“不用绕路去市区,出行节省了不少时间......”每天往返镇江主城区通勤的蔡先生,对2024年10月通车的谷阳互通深有感触。全长约1.16公里谷阳互通建成通车,使镇江支线与谷阳东大道形成了有效的互联互通,随着G346丹徒(宜城)段景观提升、谷阳互通节点建成通车、扬溧高速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完成,宜城居民出行更加便捷。同时推进G346丹徒段景观提升,镇江支线、镇荣公路西麓段、西石线等路域环境整治,街道实现与主城区、副中心“零距离”对接,多城有机融合、优势互补,成为镇江名副其实的南大门。

精治善治提升幸福指数

“现在网格员定期把理发、磨刀等便民服务送到楼门口,还有法律咨询、健康义诊等特色项目。遇到小区停车难、环境整治等问题,大家就到宜之家议事会商量解决,网格员现场协调,邻里关系更融洽了。”家住金谷家园的李先生对“宜之家”赞不绝口。近年来,宜城街道深入推进“宜之家”建设,整合资源服务“微中心”,努力打造“治理+服务”的城市治理新模式。目前这个集主流意识宣传、文体活动、矛盾调解、物业服务、帮办代办等服务的“宜之家”党群服务站共计16个,网格工作室54个,全年累计开展社区活动和各类服务300余场,服务居民超2万人次,构建“家门口”亲邻便民服务圈。2018年6月7日,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调研宜和社区(原中心社区)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。经过几年的探索,基层网格已经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“连心桥”、居民自治的“主舞台”,化解矛盾的“减压阀”,“小网格”演绎了“大民生”。

民生实事绘就温暖底色

在宜城街道,幸福是触手可及的温暖。2024年12月,宜城街道和丹徒区慈善总会联合建设丹徒慈善文化园开园,慈爱步道打造舒适漫步空间,慈善文化宣传触动人心,善廊供群众驻足小憩,健身器材区更是让大家享受运动乐趣,家门口的文化园正悄悄地延伸着大伙儿的城市幸福感。在16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,工作人员正为老人准备午餐,助餐餐厅可容纳50人堂食,提供3公里内配送服务,年服务达到3万人次,多彩编织班、公益集市等项目常态化开展获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。西麓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、郁金香怡养院、九如城丹徒康养中心、镇江瑞和护理院等扩大养老服务供给,有效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,让“朝夕美好”照进现实。从加装居民小区电动车充电端口,到农村道路的畅行,从残疾人之家的一束阳光,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一张笑脸……宜城街道积极回应人民之盼,民生实事建设硕果累累,一张张“民生清单”逐步变为群众的“幸福账单”。

文化惠民润泽百姓生活

近年来,宜城街道以“文化服务进社区”为载体,为居民开设舞蹈类、书画类、戏曲类、非遗文化类等10余类课程乐享幸福“新生活”。在各社区(村)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除了义诊、义剪、缝补等便民服务之外,推出“宜悦读”、心理疏导、亲子课堂、非遗体验等特色“花式”文娱服务。宜城街道十分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发展,将原有舞蹈、戏曲、声乐等表演队伍进行整合,挖掘了9支“星火“团队,多支文化队伍先后参加省市级展演活动。自2019年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“社区周周乐”,已累计举办近200场,单场在线直播观看人次突破3万余人,不断以“文”润民,是“活力宜城”的最美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