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赋能行业,健博会人工智能大显身手
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5-04-10 10:35:00
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,AI+行业也加速落地生根,与各个行业融合更紧密,与产业开始有了更实际的结合。
4月8日,2025年(第七届)世界大健康博览会(以下简称“健博会”)在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开幕。在健博会展区,穿刺手术机器人、医疗大语言模型应用等新一代科技创新成果,吸引了大众的关注,也让大众深刻感受到新一代数智健康带来的变革。
AI+医疗深入医疗行业
在AI浪潮奔涌向前、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时代背景下,医学与人工智能正在快速融合阶段,并逐渐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新焦点。AI医疗也成了近些年中国医疗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重点。
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表示,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称,人工智能是医疗保健的主要变革力量,预计2024~2032年,AI医疗市场将以每年43%的速度增长,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接近5千亿美元。国家医保局将发挥3万亿医保基金战略购买的作用,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趋势,以前瞻性规划和开拓性实践为起点,兼顾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,探索布局医保领域的应用场景,运用新模式、新方法,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医保领域场景落地,通过场景落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升级,形成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,互相引进的持续推动力量。
近日,在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,600多位医疗健康领域的科学家、企业家和技术专家齐聚,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大健康产业变革与创新实践。会上,多家武汉三甲医院携医疗界的“黑科技”亮相健博会,一系列AI新技术让人感受到医疗的变革。
例如,作为湖北省首家数智化转型试点医院,武汉市中心医院以AI赋能数智医疗为特色亮相智慧医疗展区,全面展现从临床诊疗到健康管理的数智化全生态链。据报道,去年12月,该医院在湖北省率先将全球首个获批的胸肺、肝胆、泌尿等三类智能手术规划系统运用于外科手术,AI智能导航下,外科医生如有“最强大脑”可术前3D“预演手术”,术中精准“打击”病灶。该医院还将人工智能融入手术全程,实现外科诊疗数字化、智能化与精准化。
在湖北数据集团的展台,媒体看到一张张切片装在切片盒里,放入高通量数字切片扫描仪中后,即可自动逐片扫描和储存到“细胞及组织AI智能阅片系统”,医生通过大屏幕分析切片的电子图像。据悉,与传统的显微镜验片方式不同,在AI辅助下,仅需几分钟,就能初步筛查出最有可能存在病变的部位,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。
此外,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光谷院区(光谷人民医院)麻醉中心手术部,设有三合一的复合手术室、机器人手术室、数字化手术室、基础数据信息化手术室等各类手术室,还融入AI场景化设计,顶面采用蓝天白云的玻璃幕墙,为医患营造了舒适的诊疗环境。
据悉,手术室创新集成CT、磁共振、DSA(数字减影血管造影)三大影像设备,形成术中即时诊断系统,即三合一智慧手术室。术中医生无需中断操作,即可实时获取患者病灶的三维影像,精准定位手术位置,及时评估手术效果。
不仅如此,中南医院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的智慧手术机器人也吸引不少观众。据悉,机械臂实现毫米级的精细操作可降低人为误差,能够实现人手无法完成的更多高难度操作,同时精准的激光定位系统和灵活的行走助力系统,可实现患者手术平台与手术床的快速入位,术前准备事半功倍。
AI赋能产业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
据《2024中国AI医疗产业研究报告》,2023年中国AI医疗行业规模已达973亿元。有机构数据显示,预计到2035年,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1.73万亿元,全球占比达30.6%。
人工智能的巨大价值能在医疗领域显现,也吸引了众多企业的投入。本届健博会上,一批脑机接口企业纷纷携最新研究成果和产品集中亮相。
会上,在大模型领域,盈康一生旗下海尔生物医疗正式启动以“AI+大模型应用”为核心的全面AI战略,旨在以尖端AI技术深度融合生命科学场景,驱动产业智慧升级,重塑用户体验。
“AI在新药研发探索和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,药企纷纷成立了AI研发团队,引领新药的研发未来。”辉瑞中国区副总裁钱云对媒体表示,数字化技术在生物医药创新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关键作用,显著加速了药品研发进程,优化临床试验,提升了精准度,降低了成本。
在中医领域,面诊、舌诊、脉诊、问诊,中医的传统诊疗方法,一台机器全部搞定,2分钟就能出体检报告——健博会现场,在参展企业良方数智科技的展台前,3台“医葫芦智慧中医自助终端”大受欢迎,市民排队体验。
作为一家百年老店,云南白药也在尝试数字化转型。云南白药集团数字战略科学家、CIO李少春对媒体表示,一个中医药企业更需要拥抱AI,同时围绕中医药进行传承和创新。
不过,在AI+医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完全替代医生?李少春表示很多企业在拥抱AI过程中存在许多挑战。就像周鸿祎提到的,当前的技术变化非常快,企业如何构建很好的数据基础也不明朗,同时还存在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太一致等问题。
李少春提出了三方面建议:一是每个企业都应该构建自身的人工智能底座平台;同时,构建一套人工智能的应用体系,分析人工智能的切入点;第三,构建合作和开放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。
事实上,AI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、健康管理等领域应用广泛,但近日一起AI误诊事件引发社会关注。一名新手家长使用AI问诊,将孩子普通呼吸道感染误判为病毒感染肺炎,导致病情延误。此事件再次敲响AI医疗安全警钟。
从媒体报道来看,尽管AI医疗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、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,但一线医务工作者和专家均强调,AI医疗只能作为辅助手段,不能替代医生。AI问诊存在误诊风险,缺乏人文情感交流,需谨慎使用。
此前,国家药监局发布了《人工智能医用软件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》,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医用软件产品管理属性和管理类别的判定依据。专家表示,这有助于保障AI医疗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刘辉此前曾表示,在推动技术创新与升级的过程中,需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法规政策与技术体系,加强对算法准确性、公平性、透明度、可解释性、隐私保护等关键维度的评估与监管力度,确保AI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,为医患双方提供更优质的应用体验和医疗服务。
长江日报、每日经济新闻、金融界、新华网
相关文章
- 04-14 消博会“五届全勤生” 武商集团的购物车里都有啥?
- 04-14 中外品牌云集 消博会展现市场开放新风采
- 04-14 海南: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
- 04-14 场景牵引轻工业数字化转型
- 04-14 领跑全国!山东高速公路2024综合评分夺冠 养护水平持续领航
- 04-13 威腾电气与孛璞半导体达成战略合作
- 04-13 特朗普大厦商店,用价签遮盖中国制造!美政府大张旗鼓加税,又偷偷摸摸豁免!美服贸顺差近3000亿美元,恐被拖入贸易战
- 04-12 哪些药品可以医保报销?一键查询,快试试
- 04-12 深圳点猫人工智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,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
- 04-11 成功落地顺德农商银行首笔“算力贷”, 打造金融赋能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湾区样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