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莲百科
手机版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几号愚人节(不能天天过“愚人节”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16 08:08:12    

又到愚人节了,每年4月1日,是西方的民间传统节日——愚人节。早些年,这个节日刚传入我国的时候,很受年轻人的追捧,愚人新闻、愚人游戏、愚人商品,愚人节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娱乐链条并成为一种文化和商业现象。如今,这个节日没有过去热闹了,但现实版愚人的事却天天在发生。

愚人节起源于法国。1564年,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——格里历(即目前通用的阳历),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。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依然按照旧历在4月1日这一天庆祝新年。主张改革的人在4月1日就给他们送假礼品,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.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“四月傻瓜”或“上钩的鱼”。

愚人节也称万愚节、幽默节,愚人节节期为公历4月1日,是从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流行的民间节日,并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。在这一天人们以各种方式互相欺骗和捉弄,往往在玩笑的最后才揭穿并宣告捉弄对象为“愚人”。

可以这么说,愚人节的愚人,是公众之间善意的玩笑,不是真正的愚弄,而仅仅是恶搞;不是为了整人,而仅仅是娱人;不是真把恶搞对象当成愚蠢的人,往往是找最亲近、最熟悉的朋友去娱乐,也只是开一个玩笑。而这些愚人娱乐也仅仅在4月1日这一天。

可现实中,我们常常被愚弄,购物被不良商家愚弄,看病被庸医愚弄,接个电话被骗子愚弄,不论是向更弱者抽刀,向更强者献媚;不论是更多地孰视无睹或同流合污,还是种种向不确定的社会公众输出一些不以为意的恶;不论是欣欣然拥抱社会道德的状况如鱼得水,还是在假装落寞之余以道德的现状作为自甘堕落的理由,其实,愚弄和被愚弄,最终在加剧社会“互害”的程度,也在进一步恶化我们的道德生存环境。

还有一种愚人,不是娱乐,而是低估人的智商,真正把人当作蠢人去愚弄;不是恶搞游戏,而是霸道地去捉弄那些无力与其平等博弈的人,玩弄那些在他们看来是傻瓜的人。面对这样的愚弄,你虽然怒气冲天,却无法“反愚弄”,也去愚弄那个愚弄你的人;虽然明知道这是一场愚弄,你只能选择“被愚弄”,而无法拒绝。这样的愚人,不是一般的愚人,而是权力对民众的戏弄、玩弄和愚弄。

一些官员,习惯低估民众的智商,把老百姓当傻瓜,明显是愚弄人。比如,一些部门对丑闻的解释充满着类似的愚人色彩,坏事,都是临时工干的;出了差错,都是“技术原因”;下属犯了错误,永远都是个人行为,领导永远都是“毫不知情”。某些部门掌握着新闻的发布权、信息的阐释权,垄断着话语权,说什么就是什么,所以他们敢于愚人。

常常被愚弄,是因为这个社会“失真”,很多事件上看不到真相,很多时候听不到真话。一些官员的讲话中,充斥着粉饰和扭曲事实的官话套话大话空话假话,不知哪一句才是其由衷的且自己也相信的真话;网络传播的信息海洋中,夹杂着各种意识形态的偏见和各个利益集团涂抹的油彩,不知道信息背后是不是有想操纵网民情绪的炒作者;媒体报道中,得费力才能分辨出哪些信息是记者的主观臆断,哪些是断章取义,哪些是标题渲染,哪些是选择性报道,哪些是为了混淆视听或试探舆情而故意放的烟幕弹。

一个社会,如果“真”会受到惩罚,而以“假”愚弄人却受到奖赏,于是便有了谎言对真话、真相、真理的驱逐。因为说真话可能不受欢迎,所以某些专家、舆论媒体,就会去揣测官员爱听什么,揣摩官员期待听什么,于是说些迎合的假话,反过来又去愚弄官员,而一些官员只选择听那些自己期待听到的话,只喜欢接受那些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。所以,有人喜欢愚弄人,也有人被愚弄了还沾沾自喜。

然而,我们不能天天过愚人节,不能总是被愚弄,普通老百姓过个愚人节,图的是一个开心快乐;可如果被当作傻子,或者被权力天天逼着过愚人节,老百姓就不乐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