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莲百科
手机版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吴桥杂技之乡在哪里(河北有个杂技乡,吴桥杂技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07 08:09:35    


吴桥杂技是河北省的传统民俗杂技艺术。相传,吴桥是孙武后代的封地。吴桥姓孙的人也确实不少,以孙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孙、后孙、牌坊村等不下十多个村。

吴桥古城东南面是一群土丘传说是孙膑与庞涓打仗时摆“迷魂阵”的遗址。土丘南面十里处有个孙公庙村,村东有座孙公庙,庙里供奉的塑像就是孙膑。吴桥人习武练杂技之所以早,据说与此有关。


这里被称作“天下杂技第一乡”,吴桥的县城不大,杂技团却有六十多个,从事与杂技相关的人更有三万之多。在街边的小公园里,随处可见杂技的踪影。吴桥是中国杂技的发祥地之一,在当地有一句老话叫做“上到九十九,下到刚会走吴桥耍玩意儿,人人有一手。”

吴桥杂技是吴桥人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选择的一种独特的谋生方式。吴桥位于古黄河的下游,西有京杭大运河,东邻四女寺河,纵横交错的河流占去了吴桥大片的土地。另外,吴桥的土地多是贫瘠的盐碱地,水灾频发,人民生活苦不堪言。恶劣生存环境下走投无路的吴桥人只能打着跟头、变着戏法,背井离乡浪迹江湖去靠卖艺养家糊口。

吴桥人练习杂技已经成为古老的风俗。古代的吴桥是庙会盛地,吴桥境内寺庙林立,大量寺庙在吴桥聚集,逐渐就诞生了盛大的庙会。庙会上除了进行一些佛教的法事,还要有一些娱乐性、有看头儿的表演,这也就为吴桥杂技提供了展示的平台。

庙会为四方香客提供了求神拜佛的机会,同时也为吴桥杂技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演出场所。庙会利用吴桥杂技吸引香客,吴桥杂技借助举行庙会的机会进行表演,两者相辅相成,逐渐形成了吴桥杂技的民间风俗。

吴桥还有逢年过节“掌灯三日,放烟火,演杂戏,士女喧阗,官不禁夜”的传统风俗和冬春两间,红白喜事,喜庆丰收时,百姓们涌上街头,或头戴猛兽面具,或身着七色彩衣,竞技献艺,通宵达旦的风俗。从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吴桥杂技的身影,这也说明吴桥人的确是把杂技融进了自己的生活。

在吴桥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:从商店打完酱油的孩子不是提溜着酱油瓶回家的,而是把酱油瓶立在小拇指上托着走,还可以做到点滴不漏;下雨天一群小学生不打伞,而是把雨伞顶在鼻梁上冒雨行走;洞房花烛夜新婚丈夫给新娘变个戏法,新娘给丈夫表演个小魔术都是常有的事情。吴桥人就是用这样有趣的方式喜欢这杂技,并从中获得杂技艺术带来的快乐。

吴桥杂技早在清末就走向世界,当时的吴桥艺人旅欧、旅美、下南洋,让中国杂技名扬海外。今天,世界知名杂技团里,不乏吴桥人的身影,杂技,已经成为一门带给人愉快和美的艺术。过去的吴桥是中国杂技的发祥地,而现在的吴桥已经成为世界杂技人才的输出地和传播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