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莲百科
手机版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泰伯奔吴的故事发生在哪里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03 10:23:17    

泰伯

诽让末弟,礼让君位,这是历史上必有的为亲情舍天下的温情一页。泰伯,这位吴国始祖,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了没有号令天下的权力,一样可以浓墨重彩地名留青史。

古公亶父年老之时,感叹自己年老体衰,没有更多的时间为族人设计未来,便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。他有三个儿子:长子泰伯、次子仲雍和少子季历,泰伯和仲雍尚未成家,只有少子季历娶了挚任酋长(商贵族)的女儿为妻,生了个儿子名叫姬昌,当时只有四岁。这个小家伙出奇的聪明,比父亲季历还要乖巧伶俐,据说出生时还有祥瑞。古公亶父非常喜欢他,当着众人面说周族兴盛大概会在昌的手里实现。

为了顺应父亲的心思,成全小弟,泰伯带着二弟仲雍趁古公亶父生病的时候,以采药为名远走他方,来到了荆蛮之地,定居梅里(今江苏无锡梅村)。当时的江南,森林茂密、丘陵众多、河网稠密、野兽乱人,泰伯兄弟俩就在此地拓荒耕地,开渎理水,传播中原文化。当地的人民感慕泰伯之德,纷纷归附于他,并拥立泰伯为君主,国号“句吴”。

古公亶父病逝后,泰伯和仲雍奔丧回国,季历和众大臣让泰伯为君,泰伯坚决不肯;季历被商朝加害后,泰伯又返岐山奔丧,群臣与侄子昌再次请求泰伯即位,泰伯再三不受,并且这次与二弟仲雍回江南梅里后,就在身上刺满了纹身,剪断了头发不束冠,以此来表明“避位让国”的决心。因为按《孝经》而言,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”。泰伯如此这般,从根源上自断了返回周国的后路。

泰伯来到吴地后,将中原文明的种子也带到这里,经他与二弟仲雍的艰辛开拓,终于使落后的江东地区逐渐变得富庶起来,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。

泰伯死后,就葬在他开拓的据点梅里平墟,被后世尊为江南人文始祖。孔子曾夸赞泰伯:“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

梅村泰伯庙